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

段华专栏 | 潇洒飘逸李自由

文章发布于:2022-05-21 10:48:23


段华

段华,男,湖南省华容县人。国家一级作家、二级教授。



潇洒飘逸李自由

   

image.png

     

李自由的潇洒飘逸,形于外而涵于内,既是一种气质和风度,更是一种格局和襟怀。


外,颀长身材,清癯面容,也许是缘于长期挥毫泼墨,难免近墨者更显齿皓如雪。改革开放前一身中规中矩的中山装,使人一见便忆起“同志仍须努力”的警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自由先生的“包装”逐步丰富多彩,各色西装均有呈现,尤其是那件奶油色西装,大概是专为访问日本或马来西亚、新加坡举办自己的书法作品展而量身定做,穿上即风度翩翩如临风之玉树,尽管该“树”上半部微微前倾,仍然不失作家之儒雅、书法家之洒脱、社会活动家之亲和。


内,腹有诗书,胸有雅量。中外名著,兼收并蓄。俗言俚语,信手拈来。无论是给文学青年讲创作,还是在业内作报告,抑或是与上级侃大山,自由总是举重若轻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常常将连云山云深不知处的村野趣事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女兵沐洗纤尘予以穿越混搭,也曾将冯梦龙笔下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与莫泊桑笔下的以特殊方式为同一辆马车上的人解除危机的羊脂球作东西方文化的实例比较,让人体味什么是雅俗共赏,什么是深入浅出,什么是胸中有丘壑,挥洒方自如。


内外之潇洒飘逸同时体现的,莫过于他的书法。笔锋走处,龙飞凤舞,行云流水,铁画银钩。书体得二王真传,兼米芾神韵。最难得的是那种字如其人的率性任性,奔泻于三寸狼毫之下五尺宣纸之上大写在天地之间的风骨风情。


李自由的宽厚洒脱,有口皆碑,尽人皆知。


岁月如烟,往事并不如烟。


初生牛犊不畏虎,过了“犊”龄的我也曾懵懂如初,不知天之高地之厚。1985年1月,在岳阳市文艺界春节联欢晚会上,作为主持人,我开了一个胆大包天的玩笑,笑矛直指时任岳阳地区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李自由先生。


“文学湘军中有一对才华横溢、饮誉全国的青年作家,那就是彭见明、彭东明,他俩的舅舅是著名作家李自由。按照他们三位作家故乡平江的称谓习俗,人名往往只叫前两字,于是我将他们三位的名字组成半副对联,‘彭见彭东彭舅’,下联呢,则必须对他们三位作家中某一位的作品标题,下面现场征联。


“那山那人那狗!”应征的是罗石贤,时任岳阳地区文联主席。众所周知,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思想深邃,笔力沉郁,意境极美,语言极妙,荣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罗石贤思维敏捷,反应神速。语音刚落,就是一波哄堂大笑。


心怀鬼胎者总是耽心有人道破天机,于是我掩耳盗铃:“真没想到罗主席会对出这一句,太意外了!”


“什么意外?都是你设计好了的。”时任岳阳地区文化局副局长、作家宫上达当场举报。


我偷觑李自由的神色,惟恐触犯其虎威,只见他也和观众一道开怀大笑,一口整齐的牙齿显得比平时还要洁白如雪。


我如释重负,得寸进尺,取出早已写好的对联,下联“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狗”字,我故意写得又瘦又长,且稍带佝偻,让人一见就联想起李自由先生高高瘦瘦且微微前倾的身板。


观众又是一阵善意的大笑。


我觉得还不过瘾,又说,“即然对联点到了那山那人……还有那狗,那么,下一个节目请‘那山’,还是‘那人’上台表演呢?大家推举!”


“那狗!”全场异口同声!


“掌声邀请那……”我终于还是没敢吐出那个字。


掌声中,李自由用右手摸了摸乌黑有序的发型,左手扯了扯中山装毕挺的下摆,落落大方走上舞台,用“平普”朗声说道:“大家清楚,我一不会唱,二不会跳,既然把我对应了‘那狗’,我就学几声狗叫。


掌声几乎震翻了天花板。


凭心而论,那是我听过的最逼真的声音模仿秀,模仿者不仅声音相似度极高,且全身随着叫声有节奏地抖动,这是一种原生态的仿生口技和身段表演,这是一位地区文艺界领导班子核心成员、驰名三湘的作家与全体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同欢同乐的本色表现。


叫也叫了,笑也笑了,人们的巴掌也拍红了。李自由谦逊地扬手示意大家停止鼓掌,大厅顿时安静下来。李自由一脸严肃地对着麦克风说:“还有几句心里话送给各位朋友。既然今天学了狗叫,我就表个狗态。狗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狗对主人最忠诚最可靠。组织上和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忠诚于组织,多出好作品,为人民效犬马之劳!”


一语出口,满座皆惊!大厅里再没有了游戏式的欢笑,只有与发言者心灵同振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可笑可亲到肃然起敬,就那么几声仿真之声,一段肺腑之言。李自由就是这么一位身段极低然而格局颇高的文坛岳家军领导人。他的关于“犬马之劳”的妙语,被朋友们称之为李氏“狗论”。倾听亦庄亦谐的“狗论”,我羞愧难当,感慨不已:我用近乎低俗的玩笑,却引出自由先生对作家的使命担当的思考和阐发,这就是差距,平庸和卓越的差距,肤浅与深刻的差距!


李自由对我来说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早在求学期间,我就仰慕这位来自连云山下生活阅历丰富语言风格谐趣尤其擅讲乡土故事的中年作家。


李自由的勤奋执着和多才多艺是大家公认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上过湖南农学院,但是他对植物栽培保护和水稻雄性不育缺乏兴趣,否则很有可能成为袁隆平院士的同行。教授在讲台上讲水稻纹枯病,他在笔记本上不停地记,教授对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十分满意,于是一边号召同学们向李自由同学学习,一面朝他走来,他还在笔记本上辛勤笔耕。教授大为感动:“李自由同学如此专注,老师来了都不停止做笔记……”突然,教授的笑容定格了,“你在画谁?我有这么瘦吗?”


“嫌瘦,那就画胖一点!”李自由嗖嗖几笔,教授增肥成功。


后来,李自由回平江当上公社干部,他如龙入海如虎归山,一面沉入生活底层潜心写作,一面用画笔扫除障碍拓路前行。那时候城乡处处可见领袖画像,李自由正好大显身手,他临摹所画的东方巨人去安源的油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那意气风发的步态简直要一步跨过湘赣边境,那把斑驳有年的油纸伞几乎卷起全中国的急风暴雨,那坚毅有神的双眼仿佛穿越五千年漫漫长夜!


1972年,李自由的处女作《护身符的秘密》在湖南省《工农兵文艺》发表,作品以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巧妙的故事结构,在三湘文坛上刮起一阵山野之风、清新之风。


调入岳阳地区文化部门后,李自由以井喷之势频推佳作,“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花鼓戏《前线归来》饮誉剧坛,长篇小说《不夜的山村》刮起旋风。短篇小说《高高的芦苇塔》借洞庭湖芦苇洲空旷空灵大背景的烘托,通过迷失在广袤湖洲的割苇人独特心理轨迹的描写,写出人生随时可能迷失自我的哲理与况味,在《上海文学》发表后激起全国文坛强烈反响,文艺评论家余三定坚称《高高的芦苇塔》本应评为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揣摩该作之所以明珠暗投,是因为评委们走不出李自由笔下的芦苇洲,迷失了自我。


李自由对此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读者的感受、社会的需求。他的作品获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湖南文学创作大奖等多种奖项。在岳阳市文联主席岗位上,李自由数年如一日为文坛岳家军出人才出作品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乃至积劳成疾,沉疴不起。


写到这里,我的笔尖变得沉重而滞阻,心尖堵塞且沉闷!2012年3月29日,李自由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苦恋着的湘北大地,告别了他眷顾着的文坛诸友,告别了仰视他追随他的文学新人。告别了他笔下的茫茫林海,高高苇塔,告别了前线归来的将军,告别了不夜的山村……


我的手颤抖着,怎么也别不稳那朵洁白的纸花。36年前的1976年,我第一次瞻仰先生潇洒飘逸的风采。1980年,我从地区歌舞团调入地区戏工室,有幸和李自由、吴傲君、宫上达等作家朝夕相处,零距离倾听他们咳唾珠玉,三年耳濡目染,岂止胜读十年书?李自由将一迭采访本借我阅读、抄写,我直接吸取其凝聚着心血和智慧的思想精华。后来我们虽调入不同单位,但师徒连心,形散情不散。“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李白对王羲之的赞誉,涵盖了其书品和人品。何不借来一用,借花献佛,转赠给人也潇洒字也飘逸的自由先生呢?


编辑:张萌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素材

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拼命加载中...
已经到底了

提交成功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我要合作

申请免费试用

您的称呼:

公司:

您的手机:

验证码:

期望合模式:

详细需求:

立即体验